四月-六六茶會:在一杯茶裡,遇見年輕的熱情與土地的溫度

這是一場特別的的茶會——「六六茶會」,一場從廣東梅州帶回來的茶文化分享。沒有高談闊論的炫技,也沒有制式的說教,只有一杯又一杯茶,靜靜地說著它的故事,而我們這群來自不同地方、卻都愛茶的人,靜靜地聽著、喝著、感動著。

🍃 茶單精彩,風味萬千

這次的茶單非常多元,從梅州的客家炒綠新茶與老茶開始,帶著土地的青草香與時間釀出的溫潤。接著是讓我驚豔的桐木關妃子笑,那股果蜜香像是午後陽光穿過樹葉灑在身上,有種幸福的錯覺。

然後,我們喝到了幾款在中國以台灣技術製作的茶品:綠茶、紅茶與東方美人。說實話,第一次喝這類“台技 in China”的茶,我帶著一點好奇,結果意外地覺得親切又新鮮。那些熟悉的工藝,在不同的土地上長出屬於那裡的味道,很有意思。

當然也少不了茶界老靈魂——普洱龍珠,以及來自武夷山的金牡丹,岩韻十足,喝起來很有層次。還有一款令人會心一笑的茶,被稱為**「克難製作的紅茶」**,沒有華麗的包裝,但真誠得很可愛,也很有溫度。

☕ 茶不老,愛茶的人更年輕

讓我最驚訝的是——來參加的人都好年輕!
大多數是20幾歲到30歲出頭的年輕茶友,而且不是那種「只是來拍照」的,而是會仔細聞香、重複對比、認真問問題的那種。這讓我重新認識了當代茶文化的面貌:原來,喜歡茶、懂茶的年輕人,真的越來越多了。

在這樣一個溫暖又有點隨興的空間裡,大家分享著對風味的感受,有些人是第一次喝老綠茶,有些人從事茶產業,也有人是單純對「喝得慢一點」這件事感興趣。不分年齡、不論背景,我們都因茶而聚,這真的很美。

🙏 感謝蘇嘉慶老師的引導

這場茶會能如此順暢、有深度又溫馨,很大一部分要感謝蘇嘉慶老師。他不只是個講者,更像一位為茶導覽的朋友。每款茶背後的故事、風土的背景、製程的差異,他都娓娓道來,讓人聽得入迷,也更懂得如何「喝懂」一杯茶。


喝茶,也是一種生活的選擇

六六茶會結束後,我心裡浮出一個想法:
「原來,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愛茶,只是不愛老派的框架。」

在這樣一個有趣又自由的場域裡,我重新感受到喝茶的樂趣,不是儀式感堆疊,而是來自於真誠分享與感官的交流。如果你也對茶有一點點好奇,那下次,不妨來參加看看這樣的茶會,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。🌿🍵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